信用浉河区欢迎您! 

后台登录 |

APP下载 | 后台登录

安卓客户端

IOS客户端

使用提示:

用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拍摄对应图标右侧二维码下载

  • 全国一体化信息查询
  •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
  • 站内查询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用动态 > 信用研究

人民日报评论:涵养生活文明习惯

来源:天津文明网 发布时间:2020-06-15 文字大小: |

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无论是个人的卫生健康、行为习惯,还是社会的文明意识、公共素养,一些好做法得到推广。本期大家谈,我们选刊3篇来稿,分享日常生活里的文明思考。

——编  者

合理佩戴口罩

李成斌

因为疫情,在人流密集区域戴口罩成了必然选择。然而,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,一些人也开始放松警惕。比如坐公交、去市场、逛超市,有人拿而不戴,有人戴在下颌……其实,口罩看似寻常,却能抵御病毒、切断感染,是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
戴口罩不仅是保护自己,也是尊重他人。比如疫情防控期间与陌生人同乘电梯,即使戴着口罩,但遇到不戴口罩的也会有些担心。从社会心理层面上说,公共场所正确佩戴口罩,既满足了自己的安全需求,也在照顾别人的情感需求。

当然,戴口罩也不能一概而论。在通风条件好、人口密度小的地方,没有必要佩戴口罩;对呼吸困难、身体不适的人群,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。实际上,防护是最主要的目的,健康是最重要的考量。合理佩戴口罩,让自己少一分风险,也对他人多一分尊重,才能共同护佑生命安全。

陪伴不再缺席

梁伟新

虽然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,但因为工作繁忙,很少能陪伴在父母身边。这次疫情,不知不觉间,和父母的通话渐渐多了起来。其实,电话里都是些不能再细碎的日常。他们叮嘱我要戴好口罩勤洗手,我也告诉他们公司每天测温消毒、错峰就餐,让他们放心。聊工作生活、聊防疫知识,电话两端连接起血浓于水的亲情。

几周之后,我决定搬回家与父母相伴。在这样一个“特殊时期”,我有了更多时间与父母相处。围坐在饭桌上谈天说地,电视机前分享生活见闻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在周末的闲暇时光,我还教会了父母如何使用网络购买生鲜果蔬和生活用品。

如今,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,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。我的工作生活逐步恢复了以往的节奏,但回家陪伴家人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。去景区游览河山,去餐馆品尝美味,去公园散步遛弯……重要的是,不论多忙,一定不会再让陪伴缺席。

加强制度保障

刘元通

到一家银行排队办业务,虽然地上标识了醒目的一米线,但有些人还是互相紧挨,防护效果打了折扣。不仅如此,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态势向好,一些好习惯、好做法,不少人也没有坚持下去。

好习惯要发挥持久效用,还要得到好制度的刚性保障。比如,近期公布的《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,就对设置一米线等文明引导标识作出了明确规定,提供了政策依据。事实上,出门佩戴口罩、垃圾分类投放、推广分餐公筷等,这些良好社会风尚要推广开来、坚持下去,就要让自律和他律良性互动,用习惯启发制度、用制度护航习惯,才能让两者互为前提、互相促进。

从好做法到好习惯再到好制度,这是一套发展的逻辑,也是一道治理的命题。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守护健康的好做法,普及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好习惯,在征求民意基础上及时研究出台好制度予以强化,就能有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,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,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、文明持续发展。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返回顶部】 【关闭窗口】

版权所有:信用中国(信阳.浉河区)

主办:浉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